“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拥有我们自己芯片,不仅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更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付晓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芯片研发这条路虽难走,但再难走都要硬着头皮向前冲。
多年来,付晓君一直在模拟芯片研发领域奋力拼搏、勇攀高峰,在多个项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1年,刚刚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新型器件研究专业的付晓君无意间看到一个关于集成电路的研究报告,一个想要在电子研究上有所作为的念头在心中生根发芽。
“刚工作不久,就接到北斗卫星研制国产化芯片的重大任务,由于专业与技术要求差异较大,只得每天不停地读文献做试验,又回到文献,再做试验,两步并作一步跑。”付晓君回忆加入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时说。
从此,付晓君与集成电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致力用努力和汗水为中国制造安上智慧“大脑”,为“中国芯”添砖加瓦。
那段时间,“5+2”“白+黑”是付晓君工作的常态。经过连续奋战,终于按照进度要求研制出了所需芯片。该芯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仅达到国外产品的参数指标,而且芯片面积大大减小,实现了该类芯片国产化,并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实,这只是付晓君日常工作的一个剪影。这样的状态,在科技界广大科技工作者中是普遍状态。
2017年,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承接了一项重点工程配套芯片的研制任务,该系列芯片涉及多个子专业方向产品,不仅面临辐射后会导致芯片性能退化、复杂工况下功率智能化控制等技术难题,还要符合高效、高精度和低噪声指标的严苛要求。
时任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的付晓君,被任命为该系列芯片的技术总负责人。他坚定地说:“只要国家和企业有需求,再大的困难都要努力克服,不论付出多少心血一定要做出来。”
为此,付晓君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查阅资料,精心构思,周密设计,很快就拿出了初步方案。
研发期间,付晓君经常奔波于重庆、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有好几次,他站在了离家不远的地方,但看着公文包里还没完成的工作,毅然摇了摇头,继续出发。
星光不负赶路人。通过不断解决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付晓君团队最终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因抗辐射水平的提高从而大大提升了产品寿命。
近年来,付晓君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完成了多项国家基础预研、装备发展等方面的科研课题,解决了以精密基准、高精密运算放大器为代表的模拟芯片问题,助推了中国芯片事业的创新发展。
厚植家国情怀,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付晓君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芯”,愿做每颗芯片上最细小的那个管脚,为中国芯做出新的更大成绩。